一、临床表现
-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常伴反复惊厥、抽搐。
- 循环系统症状: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
- 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儿早期可无腹痛、腹泻,或仅表现为频繁呕吐(喷射性呕吐常见),大便呈脓血样。
二、病史与流行病学
- 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接触痢疾病人史。
-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夏季高发。
三、实验室检查
- 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 病原学检测:
- 粪便培养:分离出痢疾杆菌可确诊。
- 免疫学检测:检测粪便中痢疾杆菌特异性抗原。
- 核酸检测:通过PCR技术检测粪便中痢疾杆菌核酸。
-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合并DIC时血小板减少。
- 其他: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评估多器官功能。
四、分型诊断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分为四型:
- 休克型: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伴呼吸加快、血压下降。
- 脑型:以脑缺氧、水肿为主,表现为反复惊厥、昏迷及呼吸节律异常。
- 肺型:以呼吸窘迫综合征为特征,病情危重。
- 混合型:同时具备休克型和脑型表现,死亡率最高。
五、鉴别诊断
需与热性惊厥、其他细菌性肠炎(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等鉴别,通过病原学检查可明确。
提示:若患儿突发高热、惊厥或休克症状,即使无典型腹泻,也需高度警惕中毒型痢疾,及时就医并进行上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