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症状
-
局部疼痛与红肿
老鼠牙齿尖锐,咬伤后会导致皮肤破损和炎症反应,表现为伤口刺痛、灼热感,局部红肿明显,可能伴随发热或触痛。 -
皮疹或过敏反应
老鼠唾液中的致敏蛋白可能引发过敏,导致咬伤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或荨麻疹等皮疹。 -
发热与头痛
感染扩散可能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头痛,甚至畏寒、乏力等症状。 -
淋巴结肿大
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时,附近淋巴结(如腹股沟)可能肿大、压痛。
二、潜在严重风险
-
传染病风险
老鼠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咬伤后可能引发:-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腰痛、眼眶痛、皮肤黏膜出血。
- 鼠疫:高热、寒战、淋巴结肿大疼痛,病情凶险。
- 狂犬病(罕见但致命):怕风、怕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
-
伤口感染
若未及时处理,伤口可能化脓、溃烂,甚至引发败血症。
三、紧急处理建议
-
立即冲洗消毒
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
及时就医
- 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或狂犬疫苗(啮齿动物传播狂犬病风险极低,但需结合当地情况判断)。
- 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需进行血常规等检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
观察与预防
- 留意伤口恢复情况,避免沾水或二次损伤。
- 若被野生老鼠咬伤,建议向疾控部门报告并监测健康状况。
提示:清明踏青时尽量穿长裤、运动鞋,避免徒手接触野生动物。若被咬伤,切勿自行处理伤口或延误就医,以防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