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低压性头痛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其核心诊断标准如下:
一、核心临床特征
-
体位性头痛
- 头痛在直立或坐位时加重(15分钟内出现或加剧),平卧位缓解或消失。
- 疼痛部位以双侧枕部、额部或全头痛为主,呈钝痛或搏动样疼痛。
-
伴随症状
- 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或疼痛。
- 其他神经症状:视觉模糊、耳鸣、眩晕、复视等。
二、影像学检查
-
MRI特征性表现
- 脑膜强化、硬膜下积液、脑组织下移等。
- MRI脊髓成像或CT脊髓造影可定位脑脊液漏出位置。
-
排除其他颅内病变
- 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脑膜炎等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
脑脊液压力测量(腰椎穿刺)
- 压力值低于60-70mmH₂O(不同文献标准略有差异)。
- 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部分患者压力正常但存在典型症状时仍需考虑。
-
辅助检查
- 血液化验排除感染、炎症等全身性疾病。
- 神经功能评估(如脑脊液漏修补术前检查)。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以下疾病:
- 偏头痛:无体位相关性,常有先兆症状。
- 丛集性头痛:单侧剧烈疼痛伴自主神经症状(结膜充血等)。
- 颅内占位或感染:通过影像学及脑脊液分析鉴别。
五、诊断流程总结
- 典型体位性头痛 + 影像学特征 → 高度提示颅内低压性头痛。
- 腰椎穿刺确认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₂O为重要依据)。
- 排除其他病因后确诊。
注:若患者无法耐受腰椎穿刺或影像学已明确特征性改变,可结合临床直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