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氏病的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排除性诊断综合制定,具体分类如下:
一、确诊标准
- 神经病理学依据
存在典型海绵样变性和朊病毒相关病理改变,或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法证实脑组织中存在蛋白酶抗性PrP蛋白。 - 病原学依据
脑组织活检发现朊病毒特异性病理改变(如瘙痒病相关纤维)。
二、很可能诊断标准(临床诊断)
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核心症状
- 进行性痴呆,病程短于2年。
- 典型临床表现
至少包含以下4项中的2项:- 肌阵挛
- 视觉或小脑功能障碍(如共济失调)
- 锥体/锥体外系功能异常
- 无动性缄默。
- 辅助检查支持
满足以下任意一项:- 脑电图显示周期性同步放电;
- 脑脊液14-3-3蛋白检测阳性;
- 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特征性异常(如大脑皮层或基底节区高信号)。
三、疑似诊断标准
- 核心症状
- 进行性痴呆,病程短于2年。
- 临床表现
至少包含上述4项典型症状中的2项,但缺乏脑电图或脑脊液支持性证据。
四、排除性诊断
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快速进展性痴呆的疾病,包括:
- 阿尔茨海默病(隐匿起病、慢性病程);
- 路易体痴呆(以视幻觉和波动性认知障碍为特征);
- 自身免疫性脑炎(如边缘性脑炎);
- 血管性痴呆(影像学可见缺血性病灶);
- 代谢性疾病或中毒性脑病。
五、特殊类型诊断
- 医源型克雅氏病:需结合暴露史(如接受过感染性组织移植或使用污染器械)。
- 遗传型克雅氏病:需基因检测证实PRNP基因突变。
附:辅助检查方法
- 脑脊液检测:14-3-3蛋白特异性较高;
- 影像学检查:MRI特征性异常(如弥散加权像“丝带征”);
- 脑组织活检:确诊金标准,但因创伤性通常不作为首选。
注:以上标准需结合临床动态评估,尤其需注意病程进展速度和辅助检查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