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心脏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心房内出现多个异位兴奋点,这些异常电信号引发心房不协调收缩,形成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
发育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婴儿期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完善,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衡,可能增加心房肌的易损性,导致异位起搏点活跃。 -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低血钾、低血钙等电解质失衡,或洋地黄类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干扰心肌细胞电活动,诱发心律失常。 -
感染与全身性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肺炎等感染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或代谢异常影响心脏节律。 -
其他机制
部分病例可能与心房内微折返环形成或触发活动有关,即异常电信号在心房内反复传导或自发产生。
注:多数患儿在14岁后随着心脏发育完善可自行缓解,但若症状明显或持续,需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