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基础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位于11号染色体的ATM基因突变导致。ATM基因编码一种参与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激酶,其功能缺失会导致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并引发染色体不稳定。 -
分子机制异常
- DNA修复缺陷:ATM基因突变导致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下降,无法激活正常的细胞周期检控点,增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风险。
- 免疫系统紊乱:患者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如IgA、IgE缺乏),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 神经退行性变:小脑浦肯野细胞因DNA损伤积累逐渐退化,导致进行性共济失调。
-
临床表现关联
基因突变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表现为:- 神经系统症状:婴幼儿期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等;
- 皮肤特征:眼结膜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早老性改变;
- 肿瘤易感性:因免疫缺陷和染色体不稳定,患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风险显著增高。
该病是ATM基因突变引发的多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涉及遗传、免疫、神经和肿瘤等多领域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