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损害
- 脊髓受损症状:深感觉障碍、伸性跖反射,肢体远端肌肉萎缩、无力及肌束颤动。
- 运动协调障碍:步态蹒跚加重,出现意向性震颤、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症,部分患者需依赖代偿动作(如仰头转颈)维持平衡。
- 智能与发育障碍:晚期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精神呆滞,性腺发育不良(如第二性征缺失)。
-
皮肤与眼部症状
- 毛细血管扩张:眼球结膜、眼睑、鼻梁等暴露部位出现持续性毛细血管扩张,伴咖啡色斑或色素脱失。
- 皮肤退行性变:因脂肪萎缩导致面部硬皮病样外观,头发变灰无光泽。
-
免疫缺陷与感染
- 反复严重感染:如鼻窦炎、肺炎、中耳炎,因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A)缺乏,易发展为败血症或呼吸衰竭。
- 肺部纤维化:长期感染导致肺功能不全、杵状指(趾)。
-
肿瘤风险与代谢异常
- 恶性肿瘤高发:约半数患者伴发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或脑瘤,可能与DNA修复缺陷相关。
- 肝功能异常:食欲减退、肝酶升高等。
-
骨骼与体态异常
- 脊柱畸形:晚期因活动受限出现脊柱后侧凸或侧凸,加重运动障碍。
提示:该病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在10岁左右因共济失调无法独立行走,晚期需综合支持治疗(如呼吸管理、抗感染)并密切监测肿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