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糕点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最早起源阶段
-
商周时期
根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已有糕点雏形。太师闻仲为解决军队粮草问题,发明了用饴糖与炒熟谷粉混合制成的条块状糖饼,作为士兵干粮。这种原始糕点以谷物和糖类为主要原料,是糕点制作的鼻祖。
-
先秦文献记载
《周礼·天官》中提到的“糗饵粉粢”(即用黍米、稻米捣粉后制作的食品),是已知最早的糕点记载,表明当时已具备基本加工技术。
二、早期发展与工具改进
-
秦汉时期
随着农业发展,糕点进入萌芽阶段。汉代出现了“饼”类食物,制作工具从石磨盘进化至旋转石磨,提高了效率。
-
丝绸之路的影响
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后,芝麻、胡桃等异域食材传入中原,丰富了糕点的风味,如胡饼(类似面包)的出现。
三、唐宋时期的成熟与创新
-
宫廷与民间的发展
唐宋时期,糕点逐渐成为商品,长安出现专业糕点铺和饼师。唐代饮茶文化兴起,点心成为茶宴重要组成部分。
-
品种多样化
此阶段出现蒸饼、茶果等新型糕点,宋代以精致点心著称,如“茶果”融合了糕点与茶饮文化。
四、重要历史节点
-
元明清时期 :糕点制作工艺定型,少数民族糕点融入宫廷,月饼、粽子等品种开始流行。
-
近现代 :糕点流派逐渐形成,如北京烤鸭酥皮饼、广式绿豆糕等地方特色品种。
总结
中国糕点起源可概括为: 商周时期奠定基础,秦汉工具改进,唐宋工艺成熟,元明清品种丰富 。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从原始食品到精致工艺的演变,反映了农耕文明与饮食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