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结块症(bezoar of stomach),又称胃石症,是指由于摄入某种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等在胃内凝结而形成的异物,并影响消化功能。
病因
胃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植物球和毛发球。
-
植物性胃石:
- 形成原因:由食入的各种植物种子和纤维素混合构成的,包括鞣酸、纤维素、果胶、胶质等。食生柿或黑枣易形成植物球,因生柿和黑枣中含有大量的鞣酸,与胃酸作用可变成一种黏稠的胶样物,与食入的过多的植物纤维黏合在一起而成。
- 常见水果:胃柿石是最常见的植物性结石,其他如山楂、黑枣等亦含有大量果胶与鞣质,常可形成胃石。
-
毛发性胃石:
- 形成原因:由长短不一的毛发和植物纤维等构成的,也可混有毛线及动物毛等,其颜色呈暗绿色或黑色,质坚硬,有恶臭。多见于有吞食毛发习惯的神经质女性,多发生于20~30岁之间。
-
乳酸石:
- 形成原因:多见于高浓度奶喂养的低体重新生儿。
-
其他类型:
- 药物成分:有些药物成分如碳酸钙、铋剂及一些坚硬的中药丸、造影用硫酸钡也有在胃内形成胃石的报道。
- 残胃胃石:一般发生于残胃伴胃动力障碍者,多为植物性结石。
发病机制
-
植物性胃石:
- 柿子中含有鞣质及树胶、果胶,在胃酸作用下鞣质与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后者与果胶、树胶及纤维素黏合在一起而形成胃柿石。
- 高酸环境是胃石发生的条件。
-
毛发性胃石:
- 毛发进入胃内附着于黏膜而不易排出,反复食入,因互相交织缠绕而形成发球。
-
乳酸石:
- 低体重新生儿胃运动功能弱,高浓度奶可在胃内形成乳酸胃石。
胃石在胃内形成后,可与食物残渣积聚,愈积愈大,形成巨大团块,对胃长期刺激可造成消化不良,或引起溃疡,或梗阻。
临床表现
胃石症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胃石的种类及其所在位置及有无并发症。
-
植物性胃石症:
- 病史:病儿多有于近日或发病前几小时空腹一次吞食大量黑枣、柿子、山楂等历史。
- 临床表现:消化不良,可有恶心、呕吐,阵发性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便秘等。
- 检查:少数病儿以腹部肿块就诊。查体时可在上腹部触到形状不规整质地坚硬的肿块,可活动,有轻压痛。
-
毛发性胃石症:
- 病史:病儿有咬嚼自己头发的病史。
- 临床表现: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为偶然发现胃内异物。晚期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症状,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或有胀满,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
- 检查:在上腹部能触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硬的可活动性肿块,无压痛或仅有轻压痛。
预防
- 教育儿童:在盛产黑枣、柿子等水果的北方地区,应教育儿童不要空腹吃柿子或黑枣,避免一次进食大量的柿子或黑枣。
- 纠正不良习惯:避免吞咽毛发、生鸡蛋等的习惯。
- 合理喂养:对于新生儿,应合理喂养,避免高浓度奶喂养。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小儿胃结块症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