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针对小儿贲门失弛缓症可能有效的药物:
-
钙通道阻滞剂
- 硝苯地平:这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服用后20-45分钟达最大效应,作用持续30-120分钟。常使用一次10-30mg,于饭前30-45分钟舌下含服,一日三次。硝苯地平可以干扰细胞膜的钙离子内流,解除平滑肌痉挛,有效松弛LES,从而缓解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但需注意,该药可能会引起头痛、低血压和足部水肿等不良反应。
- 其他: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也可以起到镇静解痛的作用,少数人或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能出现外周水肿、头晕、头痛、恶心、乏力、低血压、心悸、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
-
硝酸盐类
- 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有效降低LES压力30%~65%,症状改善率为53%~87%。常用剂量为0.3-0.6mg,于餐前15分钟舌下含服,可使LES从12kPa下降到2.0kPa,症状可持续90分钟。实验证明硝酸甘油应用后15分钟起效,可持续90分钟。但长期应用可能会出现耐药性,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眩晕、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 硝酸异山梨酯:同样属于硝酸盐类药物,舌下含服也可有效降低LES压力,改善患儿的症状。常用剂量为5-10mg,一天三次,餐前10-15分钟舌下含服,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为2周。症状改善率与硝酸甘油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抗胆碱药
- 该类药物可拮抗乙酰胆碱能受体,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而松弛平滑肌,从而改善食管排空,获得疗效。常用的药物有山莨菪碱、阿托品等,但山莨菪碱等药物的疗效不大,阿托品的疗效也不大,且不良反应较大,临床应用较少。
总的来说,对于小儿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以上药物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具体使用哪种药物、药物的剂量以及使用方法等,都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使用。药物治疗只是小儿贲门失弛缓症治疗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等综合措施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