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处理
- 禁食与胃肠减压:急性期需立即禁食,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胃肠减压以减轻肠道负担。
- 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加重肠道缺血。
二、药物治疗
- 扩血管药物:如罂粟碱、硝酸甘油等,可改善肠道血流。
-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肝素,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
- 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用于控制感染,减少细菌移位。
- 营养支持: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等,必要时肠内营养逐步过渡。
三、介入与手术治疗
- 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可改善动脉血流,适用于非闭塞性肠缺血。
- 手术:若出现肠坏死、穿孔或腹膜炎,需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四、康复与预防
- 饮食调整:恢复期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如米汤、粥、蔬菜泥),避免辛辣、高脂及生冷食物。
- 控制基础疾病:严格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原发病。
-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慢走),保持大便通畅。
- 定期复查:监测症状变化,必要时肠镜复查评估肠道恢复情况。
五、注意事项
- 早期识别:突发左下腹绞痛伴便血、餐后腹痛加重时需警惕,及时就医。
- 避免诱因:减少剧烈活动、情绪波动及寒冷刺激。
提示: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病情评估后制定,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治疗并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