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可能有遗传风险,但多数情况是非遗传性的。
部分小儿心律失常与遗传有关。一些基因突变可导致离子通道病,如长 QT 综合征、短 QT 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这些疾病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会使心肌细胞离子流发生异常,进而引发心律失常。某些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等也与遗传相关,可导致心律失常。如果家族中存在心律失常病史,那么儿童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不过,大多数小儿心律失常是后天获得的。如感染因素,病毒(如流感、手足口病、腺病毒等)感染可直接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影响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导致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方面,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会改变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影响电生理特性,引发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引发,儿童使用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等),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影响心脏自律性和传导性,导致心律失常。电解质失衡,如儿童在腹泻、呕吐、高温天气大量出汗等情况下,体内电解质(如钾、钠、钙等)丢失或分布不均,也会引发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