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治疗
-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早期局限性肿瘤(如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转移),通过内镜下切除(如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如开腹/腹腔镜肠段切除)实现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100%。
- 姑息性手术:针对晚期或转移性肿瘤,通过切除部分病灶或解除梗阻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 肝转移处理:若合并肝转移,可切除转移灶或行肝动脉结扎/栓塞术,缓解类癌综合征。
二、药物治疗
- 化疗:
- 常用药物包括氟尿嘧啶、链佐星、奥沙利铂等,适用于无法手术或转移患者,但疗效有限。
- 联合方案如FOLFOX(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或CAP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常用于辅助治疗。
- 靶向治疗:
- 针对KRAS野生型等特定基因突变,可使用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药物,提高疗效。
- 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可抑制肿瘤生长和激素分泌,用于控制类癌综合征。
三、放射治疗
适用于脑转移、骨转移或无法手术的局部病灶,可缓解疼痛并控制肿瘤进展。
四、其他治疗
- 对症支持:包括高蛋白饮食、补充烟酸及维生素,避免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管理低血压和休克。
- 定期随访:术后需通过结肠镜、影像学等监测复发或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五、个体化治疗
根据分子检测结果(如KRAS、NRAS突变状态)选择靶向药物,MSI-H/dMMR患者可能适合免疫治疗(如帕博利珠单抗)。
综上,大肠类癌需多学科协作,结合分期和分子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以手术为主,晚期需综合化疗、靶向及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