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肾脏表现,是SLE临床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
- 家族聚集倾向:SLE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同卵双生子SLE发病一致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患者近亲发病率也较高。
2. 环境与感染因素
- 紫外线:紫外线被认为是触发SLE的病因之一,可诱使皮肤角质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减弱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清除以及抑制T细胞活化。
- 药物或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如磺胺药、四环素)可促使SLE患儿光过敏,有些药物可诱发产生自身抗体。
- 感染:感染可诱发SLE,SLE患儿血清中常见多种病毒抗体滴度增加。
3. 内分泌因素
- 雌激素水平:SLE患者多数为女性,雌激素水平增高,雄激素水平降低,高水平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使其活化,导致分泌自身抗体的活化B细胞大量扩增。
4. 自身组织抗原变异
- 抗原结构改变:紫外线照射、药物、化学物质、病原感染等多种因素均可能破坏自身组织,暴露组织隐蔽抗原或使正常组织抗原结构改变,激发机体自身免疫损伤。
发病机制
- 免疫复合物形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由于免疫功能失调,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并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可能是狼疮性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
- 补体系统异常:某些补体成份及其受体功能缺陷,引起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下降,可加重其在肾组织中的沉积。
病理改变
- 肾小球病变:狼疮性肾炎的病理改变有多种类型,常见者有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病变、局灶性节段性增生等。各种病理类型可随病情发展或治疗而相互转化。
小儿狼疮性肾炎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和自身免疫等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肾脏炎症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