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管炎的治疗需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及并发症,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以控制感染、改善胆汁引流、减少复发为核心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一、核心治疗措施
-
药物治疗
- 抗生素:细菌感染时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氟喹诺酮类),疗程需足量以控制感染。
- 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如泼尼松)可减轻炎症反应,尤其适用于急性发作期。
- 利胆药物:熊去氧胆酸等胆汁酸制剂可改善胆汁流动性,降低胆管内压力。
- 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丹参注射液等,用于缓解肝功能损伤。
-
内镜治疗
- 适应证:胆管结石、狭窄或轻度梗阻患者。
- 具体操作:通过内镜下取石、狭窄扩张、支架置入等恢复胆汁引流,创伤小且恢复快。
-
外科手术
- 适应证:药物及内镜治疗无效、严重胆道梗阻、反复感染或合并肝硬化者。
- 术式选择: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肝门区胆管成形术等;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二、辅助治疗与生活管理
-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低脂、低盐、高纤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及酒精,减少胆囊刺激。
- 运动:适度锻炼(如深呼吸、腹部拉伸)促进胆汁排泄,避免久坐。
-
定期监测与随访
- 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超声或MRCP,评估胆管狭窄或结石复发情况。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
- 合并胆管结石:优先内镜取石,若失败则转为外科手术。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或肝移植。
- 急性发作期:需禁食、静脉补液,联合抗生素和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缓解症状。
四、中医辅助治疗
- 可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如黄连、丹参)或针灸,辅助改善症状。
总结:慢性胆管炎需以药物控制感染和炎症为基础,结合内镜或手术解除梗阻,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复发。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由专科医生根据个体病情评估后实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