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是骨折术后等情况下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措施如下:
- 呼吸支持
- 吸氧:一旦怀疑有脂肪栓塞综合征,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一般可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为 5 - 10L/min。
- 机械通气: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动脉血氧分压持续低于 60mmHg 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等情况,应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过机械通气可以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保证氧供,减轻呼吸肌疲劳,为机体恢复创造条件。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减轻肺水肿、稳定溶酶体膜等作用。常用药物有氢化可的松,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 200 - 300mg,静脉滴注,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也可选用地塞米松,每日 10 - 20mg,静脉滴注。
- 白蛋白:由于脂肪栓子可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输注白蛋白有助于结合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减轻其对组织的损伤。一般每日可输注 20 - 40g,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
- 抑肽酶:可以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分解,从而降低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常用剂量为每日 10 - 20 万单位,分 2 - 3 次静脉滴注。
- 支持治疗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根据检查结果及时纠正低钾、低钠、低钙等电解质紊乱,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合理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避免因输液过多过快导致肺水肿加重。
- 营养支持:患者往往因病情较重,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的方式,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促进机体恢复。
- 原发病治疗
- 骨折固定:对于因骨折引起的脂肪栓塞综合征,及时有效的骨折固定至关重要。可根据骨折的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外固定支架、髓内钉、钢板螺钉等。早期稳定骨折断端,能够减少骨折端的微动,降低脂肪栓子进入血液循环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
- 感染控制:如果患者存在感染灶,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及时清除感染病灶,如切开引流脓肿等,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因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加重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风险。
脂肪栓塞综合征病情凶险,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并且应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