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铵膦效果更快,草甘膦成本更低
草铵膦和草甘膦是两种常见的除草剂,两者在效果、适用场景和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对比如下:
一、除草效果对比
-
见效速度
-
草铵膦:触杀型除草剂,3-5天见效,7-10天彻底死亡
-
草甘膦: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需7-10天见效,15天左右死亡
-
-
杀草谱与抗性
-
草甘膦:广谱性弱,对多年生深根杂草(如牛筋草、马唐)效果差,易产生抗药性
-
草铵膦:广谱性强,可除禾本科与阔叶杂草,对草甘膦抗性杂草(如小飞蓬)效果显著
-
-
根系破坏
-
草甘膦:内吸性强,能传导至根系,破坏深根杂草地下组织
-
草铵膦:触杀型,无法渗透根系,仅抑制地上部分生长
-
二、适用场景建议
-
快速除草场景
-
选择草铵膦,3-5天可控制杂草,适合果园、菜地等需快速恢复的场景
-
草甘膦对草甘膦抗性杂草效果差,需搭配其他药剂(如乙草胺)使用
-
-
长期控草场景
-
选择草甘膦,持效期约60天,适合荒地、轮作前土地清理
-
草甘膦易产生抗药性,建议轮换或复配使用
-
-
敏感作物场景
-
避免使用草甘膦,可能污染土壤或损伤根系,适合浅根作物(如香菜、葡萄)
-
草甘膦需间隔15-25天才能种植下茬作物
-
三、成本与安全性
-
草甘膦 :成本较低(7-10元/亩),但需长期使用,综合成本较高
-
草铵膦 :价格较高(15-20元/亩),但见效快,适合短期高强度除草
安全性 :两者均为低毒除草剂,但草甘膦可能因漂移药害影响土壤微生物,草铵膦需间隔更久播种
总结
草铵膦在速度和广谱性上更优,适合需快速除草或对抗抗性杂草的场景;草甘膦则凭借低成本和长效性,成为长期控草的优选。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杂草类型、种植周期和成本效益综合选择,并建议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