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病因病机
-
本虚为本
胸痹的根本在于脾肾虚损。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若肾阳不足则无法温煦心阳,导致胸阳失运、气机阻滞;脾主运化,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痰浊内生,进一步加重心脉瘀阻。 -
标实为标
因虚致实,形成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病理产物:- 气滞:情志不畅或肝郁气结,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
- 血瘀:气虚或气滞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形成瘀血。
- 痰浊: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痹阻胸阳。
- 寒凝:外寒侵袭或阳虚生内寒,寒凝血脉,心脉挛急。
-
心脉痹阻
痰、瘀、寒、气等病理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心脉不通,表现为胸部闷痛、胸痛彻背等症状。
二、西医关联机制
胸痹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其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 血脂异常:胆固醇沉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或堵塞。
- 炎症反应:动脉内膜炎症加速斑块进展,诱发血栓形成。
- 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引发心肌缺血缺氧。
三、诱发因素
- 外因:长期受寒、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
- 内因:情志失调(如焦虑、抑郁)、劳倦过度、年老体虚。
总结
胸痹的形成是本虚(脾肾不足)与标实(痰瘀寒凝)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强调“益肾健脾、软坚散结”的治法以扶正祛邪,而西医则通过抗血小板、调脂等手段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