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血小板药物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适用于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 阿司匹林:基础用药,每日100mg可降低心梗、脑卒中风险。
- 氯吡格雷:用于心脏支架术后或阿司匹林不耐受者,胃肠道副作用较少。
2. 抗凝药物
通过干扰凝血过程抑制血栓发展,适用于深静脉血栓(DVT)、房颤患者。
- 肝素类:普通肝素起效快,需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出血风险低,常用于术后预防。
- 华法林:口服抗凝药,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INR值2.0-3.0),出血风险较高。
- 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无需监测INR,起效快且安全性高,适用于DVT和房颤患者。
3. 溶栓药物
用于急性血栓溶解,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 尿激酶/链激酶:适用于发病1周内的新鲜血栓,需静脉滴注。
注意事项
- 药物选择需结合血栓部位(动脉/静脉)、病程(急性/慢性)及出血风险。
- 长期抗凝治疗需定期复查凝血指标,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 中医药(如丹参、川芎)可辅助活血化瘀,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提示:血栓治疗需个体化,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