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管理措施是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防止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医疗废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类收集与包装
-
分类标准
医疗废物需按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化学性、放射性等类别进行分类,使用不同颜色垃圾袋包装(如黄色、黑色、红色等),并贴上分类标识卡。
-
包装要求
-
使用符合标准的密封性容器,确保无破损、渗漏;
-
对高危险废物(如病原体培养基、毒种保存液)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后单独收集。
-
二、贮存与暂存
-
专用设施
建立医疗废物专用密封贮存室,加锁管理,设置防鼠、防蝇、防盗设施,保持环境清洁;
- 暂存时间不得超过1周,需定期用2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
-
交接制度
-
各科室需每日定时将医疗废物送至暂存点,填写转移联单,记录时间、种类、数量及经办人签名;
-
转移联单需保存3年。
-
三、安全转运与处置
-
专业机构
由具备环保资质的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 针头、锐器等特殊物品需单独包装并焚烧处理。
-
人员管理
-
负责人员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工作服、手套、口罩等),掌握分类、暂存、转运流程;
-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操作培训。
-
四、责任与监督
-
管理责任
医院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护士长、感控人员等为直接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
- 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
监督机制
-
定期检查分类、暂存、转运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建立应急方案,对突发情况(如泄漏、疫情)进行快速响应。
-
五、培训与宣传
-
岗前培训
新上岗人员需接受医疗废物管理培训,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
- 定期对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考核。
-
意识提升
通过宣传栏、培训会议等形式,提高全院职工的医疗废物管理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规范医疗废物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和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