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增审减是审计领域的专业术语,主要应用于工程结算、财务收支等审核场景,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
审减
指审计过程中对虚高、不合理或重复计算的费用进行核减的行为。例如在工程结算中,审计机构发现施工单位虚报造价后,核减超出合理范围的金额。 -
审增
指审计过程中对遗漏或未足额计算的项目费用进行调增的行为。例如发现施工方漏报设计变更、签证等应计入造价的合理支出时,需补充计入结算金额。
二、应用场景特点
-
工程审计领域
- 审减占主导:因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结算虚高现象,审计以核减不合理费用为核心任务,审减额可能高达送审金额的10%-20%。
- 审增较少发生:合同通常约定“漏报不补”,施工方未主动申报的增项一般不再追溯调整。
-
财务审计领域
- 审减侧重合规性:如核减违规支出、虚假票据等。
- 审增需严格证明:需补充完整证据链方可调增收入或资产价值,操作难度较高。
三、法律与实践依据
-
无强制“只审减不审增”规定
法律层面未禁止审增,但实际操作中因成本控制导向、合同约定限制等因素,审增往往需满足更严苛条件。 -
审计效力差异
- 审减具有强制性:审计报告中的审减金额通常直接作为结算依据。
- 审增需多方确认:需建设单位、施工方共同认可,且受合同条款约束。
四、争议与现状
-
“审减不审增”争议
部分观点认为该做法违背审计全面性原则,但实务中因财政资金监管要求,仍以控制超支为核心目标。 -
政府采购特殊情形
若审计导致合同金额大幅变化(审增或审减),可能被视为规避采购程序,需重新履行招投标流程。
五、典型案例
- 济南市PPP项目审计:2023年核减投资额4000余万元,未提及审增案例。
- 广西省审计项目:完成7084个项目审结,核减总额显著高于审增。
综上,审增审减是审计监督的双向工具,但实务中因管理需求和制度设计,审减的适用频率与效力远高于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