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并在1956年进行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以下是关于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56年的详细信息。
建立与发展
成立背景
- 组建过程:1954年8月5日,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组建“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1955年6月25日更名为“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 初期任务:研究所成立初期,中央美术学院梅建鹰、祝大年教授和一批专家前往景德镇,对老艺人进行培训,传统装饰开始向美术转化,使得写生创作成为景德镇陶瓷美术创作的新方向。
重要事件
- 技术攻关:1956年,研究所接受了阿尔巴尼亚陶瓷实习生,主要学习成型、原料、烧成等技术,邹建金承担了他们成型技术的指导。
- 国家用瓷生产:1956年7月23日,研究所接受了生产国家用瓷的光荣任务,第一批国家用瓷于9月21日试制成功。
重要人物
技术专家
- 邹建金:邹建金从朝鲜回来后,调到陶研所从事陶瓷科技和工艺的研发工作,培养了各瓷厂急需的机械压坯技艺人员。
- 徐天梅:1956年起调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专门从事陶瓷装饰研究创作,1959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艺术大师
- 王锡良:1956年进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工作,创作了《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型壁画等大量艺术珍品,被誉为“瓷坛泰斗”。
技术创新
技术引进与研发
- 技术合作:研究所接受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室的技术支持,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 创新工艺:邹建金通过试验,改阴模压坯为“阳模”压坯,克服了“变形”“沉底”的质量缺陷,确保了国家用瓷任务的圆满完成。
产品创新
- 567瓷:1956年至1976年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生产的瓷器被称为“567瓷”,代表了新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国礼瓷:研究所还承担了生产国家礼品瓷的任务,如“7501”专用瓷等重大任务。
产品种类
国家用瓷
- 试制成功:1956年,研究所成功试制了第一批国家用瓷,样品启运北京。
- 品种丰富:研究所生产了多种国家用瓷,包括釉下贴花纸、高温黄釉、高温黑釉等。
出口瓷
研究所还生产了大量出口瓷,用于国际交流和展览,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国际交流
对外合作
- 技术交流:研究所与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等国进行了技术合作,引进了西方的窑炉技术和颜料配方。
- 文化交流:研究所通过举办陶瓷艺术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了与西方陶瓷艺术家的互动。
国际影响力
- 国礼瓷:研究所生产的国家礼品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 国际展览:研究所积极参与国际陶瓷展览,推动了景德镇陶瓷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
1956年对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研究所不仅完成了国家用瓷的生产任务,还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国际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就为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