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低的原因可从经济、政策、意识等多维度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一、经济因素
-
医疗费用上涨与缴费压力
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额持续增长(如2003年仅10元/年,2023年达380元/人),尤其对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构成负担,导致部分群体因经济压力主动放弃参保。
-
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丰富,医保覆盖较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参保率下降幅度更大。
二、政策与制度因素
-
参保结构变化
新产业、新业态从业者及灵活就业人员因职工医保户籍限制放宽,部分原居民医保参保者转为职工医保。
-
政策调整与统计口径规范
国家医保局清理重复参保、规范统计口径,导致部分参保人数下降。
-
报销政策限制
部分农村地区报销范围较小,住院报销比例低,居民认为参保成本高于实际收益。
三、参保意识与行为因素
-
风险意识薄弱
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农民工及老年人)对医疗保险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等病才参保”现象。
-
参保获得感低
部分居民因报销比例低、程序繁琐或对待遇感知不足而选择弃保。
-
传统观念影响
依赖家庭养老或对新型养老保险了解不足,导致自主参保意愿较弱。
四、其他因素
-
信息安全担忧
线上参保流程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部分居民因此拒绝参保。
-
移民搬迁与人口结构变化
部分移民搬迁人群因户籍变动失去参保资格,老龄化加剧也导致参保率下降。
建议
-
调整缴费机制 :暂停或放缓个人缴费上涨幅度,减轻家庭负担。
-
优化医保服务 :简化参保流程,提升报销效率,增强参保获得感。
-
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政策解读、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参保意识。
-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缓解居民“看病贵”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