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让病人去外部药房购药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多重因素共同导致:
一、政策限制与药品目录管控
- 医院药品目录受限
医院受制于药品品种上限(如部分医院每月仅允许采购1600种药物),无法覆盖所有临床需求,导致部分药品需外购。 - 药占比与医保控费
为避免药品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药占比)超标或被医保处罚,医院限制高价药、进口药或自费药的使用,转而让患者院外购买。 - 集采政策影响
国家集采政策优先纳入低价药品,导致部分原研药、进口药退出医院采购目录,患者需通过药店获取。
二、医院运营压力与成本控制
- 药品零加成政策
医院以采购价销售药品,无法通过药品销售盈利,甚至因存储、管理等成本导致亏损,因此减少高价药或低频药品库存。 - 支付方式改革
DRG/DIP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院压缩药品开支,部分高价或超适应症用药被迫转为外购。
三、处方流转与“双通道”政策推动
- 国家政策引导
为促进医药分家,国家推动电子处方流转和院外购药,允许患者在定点药店购买特定药品并享受医保报销(如湖南省“双通道”政策)。 - 互联网+医疗趋势
处方流转平台逐步普及,院外药房承接更多药品销售职能,成为医院药房的补充。
四、药品适应症与医保限制
- 超适应症用药限制
医院需严格遵守医保药品适应症规定,超范围用药需复杂审批流程,医生可能建议患者外购以规避风险。 - 自费药与高价药限制
部分未纳入医保目录或价格过高的药品(如免疫球蛋白、抗癌药),医院可能因控费要求无法提供。
五、个别违规行为
- 变相指定药店与利益输送
少数医生通过暗示或推荐特定药店,与药店存在利益关联(如提升药店业绩),此类行为违反《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总结
该现象本质上是政策约束、医院运营现实与患者需求矛盾的产物。尽管存在个别违规案例,但主要驱动因素仍为医保控费、目录限制及政策导向。患者可通过查询“双通道”药店或向医保部门反馈不合理外购要求,以保障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