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采购流程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步骤,具体流程可能因采购类型和规模有所不同:
一、需求确认(启动阶段)
-
明确采购需求
采购人需根据业务需求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类型、数量、预算及质量标准。
-
需求审批
将采购需求提交给相关部门审批,确保符合采购政策和预算限制。
二、供应商选择(供应商管理阶段)
-
供应商筛选
-
通过招标、推荐、同行评价等方式收集供应商信息,筛选出符合资质和需求的供应商。
-
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如质量、交货期、价格等)。
-
-
综合评估与选定
组织专家或采购团队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性价比最优的供应商,并签订框架协议(适用于批量采购)。
三、合同签订(执行阶段)
-
谈判与合同条款设计
与供应商就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核心条款进行谈判,设计合同条款以保护采购方权益。
-
合同签订与备案
双方签字盖章后,合同需提交相关部门备案(如财政部门)并建立电子档案。
四、履约验收(收尾阶段)
-
履约监督与验收准备
采购人需定期监督供应商履约情况,准备验收所需的文件(如发票、验收单等)。
-
组织验收
按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大型项目可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
-
结算与后续管理
验收合格后,办理付款手续;对不合格产品进行退换货处理,并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
五、其他注意事项
-
价格调整机制 :部分协议需建立价格调整条款,以适应市场变化。
-
系统管理 :通过政府采购平台(如“协议供货栏目”)实现采购、合同、验收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
风险管理 :签订履约保证金条款,明确违约责任,降低采购风险。
以上流程需结合具体采购类型(如政府采购、企业采购)调整,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