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的基本规范,涵盖诊疗管理、医疗安全、护理服务、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诊疗管理类
-
首诊负责制度
明确首位接诊医师对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责任,保障诊疗服务连续性。
-
三级查房制度
通过科主任领导下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医师查房,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会诊制度
针对疑难病例组织多学科会诊,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分级护理制度
根据患者病情分为不同等级,提供差异化的护理服务。
二、医疗安全类
-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明确值班医师职责,规范交接班流程,确保病情信息传递准确。
-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定期组织多学科讨论,提升诊疗水平,避免误诊漏诊。
-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制定标准化抢救流程,保障急危重患者及时有效治疗。
-
术前讨论制度
术前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手术方案,明确手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分析死亡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诊疗流程。
三、规范操作类
-
查对制度
通过核对患者身份、药品、设备等信息,防止医疗差错。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核查患者身份及手术信息,保障手术安全。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手术风险分级审批手术,规范手术操作流程。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感染。
四、质量保障类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严格审核用血申请,保障血液安全。
-
危急值报告制度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指标,防范医疗风险。
-
病历管理制度
规范病历书写,确保诊疗过程可追溯。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保护患者隐私,防范信息泄露。
五、其他类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严格审批新技术的开展,确保医疗安全。
以上制度需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确保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