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医疗质量安全18项核心制度的综合说明,结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基础管理类制度
-
首诊负责制度
首位接诊医师负责患者全程诊疗管理,明确诊疗过程各阶段责任主体,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
三级查房制度
由不同级别医师定期查房,明确诊疗方案调整与效果评估流程,确保医疗决策科学性。
-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规范值班流程与交接班内容,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二、诊疗规范类制度
-
会诊制度
需跨科室诊疗时及时会诊,明确诊疗范围超出时转科或转院流程。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术前核查患者身份、手术方案等,术中确认关键信息,术后评估手术效果。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感染风险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规范使用流程。
三、质量监控类制度
-
危急值报告制度
发现危急情况(如生命体征异常)需立即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理流程。
-
病历管理制度
规范医疗记录书写,确保诊疗过程透明可追溯。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严格审核用血申请、输血前评估等流程,防范输血风险。
四、特殊管理类制度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评估新技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后,经审批后方可开展。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患者死亡后组织讨论,分析诊疗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保护患者隐私数据,规范医疗信息存储与传输。
五、其他关键制度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手术风险分级管理,制定相应诊疗方案。
-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严格审核用血申请、输血前评估等流程,防范输血风险。
-
患者转运制度
明确患者转出、转入流程,保障转运安全。
-
医患沟通制度
规范医患沟通内容与方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
建立纠纷处理机制,明确责任与解决流程。
-
持续教育制度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素养。
注:部分制度存在重复表述(如“分级和讨论”),实际指代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术前/死亡病例讨论等具体流程。医疗机构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细化方案,并确保全员培训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