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一段线”改为“九段线”的核心原因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越南的划界调整直接相关。以下是具体背景及调整过程的分点说明:
一、历史背景
-
“十一段线”的起源
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发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以11条断续线划定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覆盖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这一划界基于中国历史上对南海的开发、管辖和国际认可,例如二战后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均确认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
国际社会的早期认可
20世纪40-50年代,包括东南亚国家及西方列强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默认“十一段线”的合法性,多国出版的地图均标注了该断续线并标明归属中国。
二、调整原因及过程
-
北部湾划界调整
1953年,新中国政府为发展中越友好关系,主动取消海南岛与越南之间的两段断续线,允许越南在北部湾部分海域自由航行。此举直接导致“十一段线”缩减为“九段线”。 -
支援越南抗美的政治考量
20世纪5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为支持北越对抗美国,将北部湾的白龙尾岛租借给越南作为军事基地,并撤回驻岛军民。这一地缘政治决策促使中国调整北部湾海域的划界。
三、调整后的国际法依据
-
历史性权利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九段线作为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基线,在1971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进一步获得国际法理支持。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基于长期开发、管辖及国际协议。 -
现实意义与争议
九段线调整未改变中国对南海核心岛礁的主权主张,但客观上缩小了北部湾海域的管辖范围。当前国际争议主要围绕南海岛礁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而非九段线本身的合法性。
四、总结
南海划界从“十一段线”到“九段线”的演变,是新中国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外交需求(如中越关系、抗美援越)作出的主动调整,其法理基础仍以历史性权利和国际公约为支撑。这一调整反映了国际政治与主权主张之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