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断续线是中国对南海海域权益边界的一种历史性画法,其内涵和性质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说明:
一、基本定义
南海断续线,又称“九段线”“U形线”,是1947年中国政府在南海地图上标示的U形边界线,北起巴士海峡,南至曾母暗沙,西抵西沙群岛,东至东沙群岛,覆盖约210万平方公里海域。该线由九条断续线组成,呈U型环绕南海诸岛及东南亚陆地边界。
二、历史背景与法律依据
-
历史形成
该线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占南海诸岛后,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西沙、南沙群岛时初步划定。1947年民国政府正式印制《南海诸岛位置图》并公布施行。
-
法律依据
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断续线作为地图标记,是早期确立南海疆域范围的重要依据。
三、性质与功能
-
非正式国界线
断续线并非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国界线,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权益的“暂定国界线”。由于二战后部分东南亚国家尚未独立,无法通过谈判确定正式边界。
-
主权声明性质
该线以地图形式存在,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南海疆域范围声明,具有历史性和政治意义。
四、与领海基线的区别
-
断续线 :划定传统疆域范围,不涉及领海、毗连区等海洋权益划分。
-
领海基线 :用于划分领海、毗连区等具体海洋权益区域,需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规范。
五、争议与现状
-
争议焦点 :部分东南亚国家对断续线合法性提出质疑,但中国坚持认为其是历史性权利主张。
-
国际认可 :多数国家承认断续线反映了中国对南海的传统管辖权,但未形成法律约束。
总结
南海断续线是中国对南海传统疆域的地理标识,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基于历史收复和地图标注,既非现代国界线,也非领海基线。其核心作用是维护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周边海域的历史性权利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