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中国在南海及周边海域的划界问题存在“九段线”和“十段线”两种表述,其区别和背景如下:
一、九段线的定义与历史
-
基本概念
九段线是中国对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的划界方式,由9条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构成,线内区域为中国南海主权范围。 -
历史演变
- 十一段线起源: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首次以“十一段线”形式标注南海边界,包含11条断续线。
- 缩减为九段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地图将原十一段线调整为九段线(主要删减北部湾和台湾附近的两段),并沿用至今。
二、十段线的出现与争议
-
划界调整
2014年,中国发布新版竖版地图,南海国界标注由九段线改为十段线。新增的一段位于台湾省东部海域,属于东海范畴,与南海九段线共同构成完整的海洋权益边界。 -
地理范围区分
- 南海九段线:仍用于界定南海诸岛及周边海域的主权范围。
- 东海十段线:新增的一段位于台湾岛与日本琉球群岛之间,不涉及南海海域。
三、国际争议与立场
-
合法性争议
部分国家(如越南、菲律宾)质疑九段线/十段线是否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则强调这些划界基于历史权利,并符合国际法的“历史性水域”原则。 -
中国立场
中国政府始终主张九段线内的南海主权不可侵犯,并通过新版地图(十段线)进一步强化对台湾周边海域的权益主张。
四、总结
- 当前表述:官方地图采用“十段线”,其中南海部分仍为九段线,新增的一段在东海(台湾附近)。
- 核心差异:十段线是九段线的延伸,覆盖范围更广,但南海主权界定仍以九段线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