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了解狂犬疫苗在中国的引入时间和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情况。
狂犬疫苗在中国的引入时间
引入时间
- 巴斯德疫苗引入中国:大约在1910—1920年间,狂犬病疫苗首次引入中国。当时,上海、哈尔滨等地的西药房开始仿制巴斯德疫苗。
- Semple法引入:1925年前后,中国引进了Semple法生产狂犬病疫苗,这种方法使用巴斯德株的兔脑组织制备疫苗。
早期生产
1919年,中央防疫处开始小规模生产狂犬病疫苗,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巴斯德毒种和Semple法生产工艺。
狂犬疫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疫苗
- 神经组织疫苗:中国在1925年前后引进Semple法生产狂犬病疫苗,使用巴斯德株的兔脑组织制备疫苗。
- 国产疫苗的初步发展:1958—1967年,全国仅有武汉所、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和长春所三家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人用狂犬病疫苗。
第二代疫苗
- 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的人用狂犬病疫苗。
- 浓缩佐剂地鼠肾细胞疫苗:1993年,中国开始生产浓缩佐剂疫苗,以提高疫苗质量和效力。
第三代疫苗
- Vero细胞疫苗:1990年代,中国引进并研制了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纯化狂犬病疫苗,这种疫苗因其高免疫原性和低不良反应率成为主流产品。
-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2014年,中国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上市,标志着中国狂犬病疫苗技术的重要进步。
狂犬疫苗在中国的现状
市场需求
-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宠物数量的增加,狂犬病疫苗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2020年,中国狂犬病疫苗的批签发量达7860.37万支。
- 主要疫苗类型:目前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是第三代狂犬疫苗,包括Vero细胞疫苗和人二倍体细胞疫苗。
政策和法规
-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如2023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旨在加强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
- 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犬只必须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
狂犬疫苗在中国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
- 新型疫苗研发:国内多家企业正在研发新型狂犬病疫苗,如mRNA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这些新型疫苗有望提高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 临床试验:例如,湖岸生物的YSJA疫苗简易四针法已获得批准,预计将提高接种效率和患者依从性。
市场竞争
- 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中国狂犬病疫苗市场竞争激烈,多家企业正在争夺市场份额,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产品上市。
- 进口疫苗: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开放,更多进口疫苗将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丰富市场供应。
狂犬病疫苗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的转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Vero细胞疫苗和人二倍体细胞疫苗为主的市场格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支持,中国狂犬病疫苗行业有望继续发展,为全球狂犬病的防控做出更大贡献。
狂犬疫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狂犬疫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可以概括如下:
发展历程
-
引入阶段(1910-1920年)
- 1910-1920年,上海和哈尔滨的个别西药房开始仿制狂犬病疫苗,主要使用巴斯德的方法。
- 1919年,中央防疫处开始小规模生产狂犬病疫苗,使用的毒种是国际通用的巴斯德株。
-
动物脑组织疫苗阶段(1925-1960年)
- 1925年,中国引进了Semple法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所用毒种为巴斯德株。
- 1931年,中央防疫处研制出“北京株”,并开始用于生产狂犬病疫苗。
- 1950年代,全国仅有武汉、兰州、长春三个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人用狂犬病疫苗。
-
细胞培养疫苗阶段(1960年至今)
- 1965年,中国开始研制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的原液灭活疫苗,1980年正式生产和应用。
- 1990年代,引进并研制了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纯化狂犬病疫苗。
- 2014年,成都康华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国产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
- 2022年,广州瑞贝斯药业有限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重要里程碑
- 1919年:中央防疫处开始生产狂犬病疫苗,使用巴斯德毒种。
- 1931年:研制出“北京株”,用于狂犬病疫苗的生产。
- 1965年:开始研制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的原液灭活疫苗。
- 1980年: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正式生产和应用。
- 1990年:引进Vero细胞为基质的纯化狂犬病疫苗。
- 2014年:国产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批准上市。
- 2022年:广州瑞贝斯药业有限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狂犬病疫苗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
狂犬病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狂犬病的疫苗,其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如下:
主要成分
- 灭活的狂犬病病毒:这是疫苗的核心成分,经过处理后失去了致病性,但仍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 佐剂:如氢氧化铝,用于增强免疫反应,提高疫苗的效力。
- 稳定剂:如明胶,用于保持疫苗的稳定性和活性。
- 防腐剂:如硫柳汞,用于防止疫苗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
作用机制
- 诱导免疫反应:疫苗中的抗原成分(主要是狂犬病病毒的G蛋白)能激活免疫系统,使其识别并做出反应。
- 中和病毒: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是IgG抗体)能够与狂犬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感染能力。
- 激活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增强免疫防御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CTL)在免疫后12天达到高峰,可清除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狂犬病病毒。
- 产生记忆细胞:在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产生记忆细胞,以便在再次接触病毒时迅速做出强烈反应。
- 阻止病毒传播:在病毒进入神经系统之前将其清除,防止疾病发生。
狂犬疫苗的接种对象和禁忌症
狂犬疫苗的接种对象和禁忌症如下:
接种对象
-
暴露后接种对象:
- 被狂犬、疑似狂犬或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破损皮肤处,或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者。
-
暴露前接种对象:
- 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包括从事狂犬病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狂犬病病人的人员、兽医等。
禁忌症
-
暴露后接种禁忌:
- 无任何禁忌,但接种前应充分询问受种者个体基本情况,如有无严重过敏史、其他严重疾病等。
-
暴露前接种禁忌:
- 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
- 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 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它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