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涨模后的处理需要按照规范步骤进行,以确保结构安全和质量。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处理方案:
一、现场清理
-
凿除涨模混凝土
使用小锤细凿或风镐逐层剔除涨模部位的混凝土,注意避免损伤结构钢筋。凿除后表面应达到“斩假石”效果,无松动石子及粉尘。
-
清理残留物
用毛刷刷洗凿除部位,配合清水冲洗,确保无松散石子、灰尘及旧混凝土残渣。
二、修补施工
-
钢筋处理
若钢筋位移,需复位或切除后重新焊接。清理钢筋表面的混凝土和铁锈,确保其表面洁净。
-
界面处理
涂刷与原结构相同标号的水泥浆(推荐1:2~1:2.5),用刮刀刮平压光,形成光滑界面。
-
混凝土浇筑
配置比需比原混凝土高一个等级(如C30配比C35),采用螺旋浇注法减少应力集中。初凝后及时覆盖养护。
三、质量验收与养护
-
质量检查
修补完成后需经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并通知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步。
-
养护措施
-
混凝土终凝后加强洒水养护,避免开裂。
-
支设模板时预留清理口,及时封堵,防止粉尘污染。
-
养护时间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通常为设计强度的85%后开始修补)。
-
四、注意事项
-
模板管理 :施工前检查模板牢固性,支设时留设浇筑口和清理口,确保垃圾清理及时。
-
施工规范 :禁止振捣工重复振捣同一位置,剪力墙等复杂部位应采用螺旋浇注法降低涨模风险。
-
缺陷处理 :对于严重蜂窝、孔洞等缺陷,需制定专项补强方案,如高一级混凝土灌筑或碳纤维布加固。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修复涨模问题,确保结构安全与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