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忻州煤矿一览表提供了关于该地区煤矿的详细信息,包括煤矿的分类、企业、产能、技术创新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对忻州煤矿的详细分析。
忻州煤矿分类
A类煤矿
A类煤矿在忻州有5座,分别是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泰安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忻州神达望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潞安潞宁孟家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宁武大运华盛老窑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宁武大运华盛南沟煤业有限公司。
A类煤矿的安全保障程度较高,通常具备较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控制安全风险。
B类煤矿
B类煤矿在忻州有25座,包括山西王家岭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泰山隆安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忻州神达晋保煤业有限公司等。B类煤矿的安全保障程度一般,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较落后,但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生产要求。
C类煤矿
C类煤矿在忻州有18座,如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梨园河煤矿、霍州煤电集团汾源煤业有限公司等。C类煤矿的安全保障程度较低,开采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D类煤矿
D类煤矿在忻州有18座,包括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河曲上炭水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煤碳运销集团明业煤矿有限公司等。D类煤矿通常为长期停产或停建煤矿,安全保障程度最低。
忻州煤矿企业
主要企业
忻州主要的煤矿企业包括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泰安煤业有限公司、山西忻州神达望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潞安潞宁孟家窑煤业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忻州煤矿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拥有较大的开采规模和较高的产能。
忻州煤矿的产能和产量
产能
忻州煤矿的总产能约为3210万吨/年,其中11座生产矿井的产能为2730万吨/年,1座联合试运转矿井的产能为300万吨/年,2座启动建设矿井的产能为180万吨/年。
忻州煤矿的产能较大,能够满足区域内的煤炭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产量
忻州的原煤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亿吨以上,煤炭先进产能占比96.43%。高产能和先进产能占比表明忻州煤矿在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忻州煤矿的技术创新
智能化建设
忻州煤矿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化建设,如河曲县上榆泉煤矿和阳坡泉煤矿已经实现了5G全覆盖和无人化割煤作业。智能化建设显著提升了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人员操作,降低了开采成本,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环保技术
忻州煤矿在环保方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如使用纯水液压支架、智能巡检机器人等,以减少环境污染。环保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
忻州煤矿的环境影响
环保措施
忻州煤矿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环保,采取了多项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建设矿坑水处理站、洒水降尘、设置洗车平台等。这些环保措施有助于减少煤矿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障居民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监测
煤矿还建立了生态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实施后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实际影响、保护对策措施的有效性及生态修复效果等。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确保环保措施的落实,提升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山西忻州煤矿一览表详细列出了该地区的煤矿分类、主要企业、产能和产量、技术创新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忻州煤矿在安全保障、产能提升、技术创新和环保措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忻州煤矿的产能是多少?
山西忻州煤矿的产能情况如下:
- 原煤产量:山西忻州原煤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亿吨以上,2024年预计全年原煤产量可达1.05亿吨。
- 先进产能占比:忻州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96.43%。
山西忻州煤矿的主要煤种和品质如何?
山西忻州煤矿的主要煤种包括气煤、长焰煤、弱粘煤、1/3焦煤等。以下是这些煤种及其品质的详细介绍:
-
气煤 (QM):挥发分较高,粘结性适中,主要用于炼焦配煤和动力用煤。
-
长焰煤 (CY):变质程度最低,无粘结性和结焦性,主要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
弱粘煤 (RN):粘结性较弱,主要用于动力用煤和配焦。
-
1/3焦煤:介于焦煤和肥煤之间,结焦性和粘结性较好,适合炼焦。
煤质特点
-
低硫、低灰、高发热量:忻州地区的煤炭普遍具有低硫、低灰分和高发热量的特点,这使得其煤炭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优势。
-
粘结指数和挥发分:不同煤种的粘结指数和挥发分有所不同,气煤和1/3焦煤的粘结指数较高,适合炼焦;而长焰煤和弱粘煤的粘结指数较低,主要用于动力用煤。
山西忻州煤矿的开采历史和技术革新有哪些?
山西忻州煤矿的开采历史和技术革新丰富而深远,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的详细阐述:
开采历史
- 早期开采:忻州地区的煤炭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山西保晋公司在大同地区开凿了第一口竖井,标志着忻州窑矿百年开采历史的开端。
- 半机械化时期:1922年,忻州窑矿的一号竖井开始出煤,随后二号井也投入生产,成为大同地区首座近代半机械化矿井。
-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占大同煤矿,对忻州窑矿进行了长达8年的掠夺性开采,给矿工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忻州窑矿在废墟上重建,1957年正式恢复生产,并在1958年年产量突破100万吨设计能力。
技术革新
- 综采技术的引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忻州窑矿引进了综采技术,大幅提高了采煤机械化程度。1985年,煤炭产量达到2477.34万吨,居全国煤炭行业首位。
- 放顶煤技术的突破:1996年,忻州窑矿成功实现了低位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回收率由27.49%提高到62%,这一技术革新显著提升了煤炭开采效率。
- 智能化转型:近年来,忻州地区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2021年,上榆泉煤矿成为山西省首座通过中级智能化矿山验收的煤矿,实现了采掘工作面的智能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改善了矿工的工作环境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