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的规定主要涉及债务人以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以下是对这一规定的详细解读。
明显不合理低价的认定标准
认定标准
- 市场价格比较:明显不合理的低价通常指转让价格低于交易时交易地的市场交易价或物价部门指导价的70%。受让价格高于市场交易价或指导价30%的,一般可以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高价。
- 特殊关系限制:如果债务人与相对人存在亲属关系或关联关系,上述70%和30%的限制不适用。
认定步骤
- 确定交易时间和地点:认定不合理价格应以交易当时交易地的市场价格或物价部门指导价为基准。
- 考虑交易背景:需综合考虑交易背景、财产性质、市场流通等因素。
债权人撤销权
撤销权的行使
- 行使条件:债权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 诉讼程序:债权人应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债务人的不合理低价转让行为,并可能要求返还财产。
案例分析
- 典型案例:在多个案例中,法院支持了债权人撤销不合理低价转让行为的请求,如债务人将房产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转让给亲属,导致债权人无法实现债权。
- 法律后果:撤销后,债务人与相对人之间的交易自始无效,债权人可以追回被转移的财产。
法律后果
对债务人的影响
- 财产追回:债权人成功行使撤销权后,债务人与相对人之间的交易被撤销,被转移的财产应恢复原状。
- 法律责任:债务人可能会因恶意转移财产而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
对相对人的影响
- 恶意受让:如果相对人明知或应知债务人的行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仍与其进行不合理低价交易,相对人可能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交易无效:相对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交易可能因恶意串通而被认定为无效。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九条关于“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的规定,旨在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债务人通过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逃避债务。债权人可以通过行使撤销权,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不合理低价转让行为,追回被转移的财产。债务人应诚信履行债务,避免恶意转移财产,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
民法典中关于低价合同的合法性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低价合同的合法性规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合同有效的基本条件:
-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合同有效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即使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合同仍然有效。
-
显失公平的情况:
- 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使合同显失公平,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 例如,一方在对方急需资金时以明显低价出售财产,可能导致合同被撤销。
-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权益:
- 如果双方恶意串通,以低价交易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合同无效。例如,债务人低价转移财产以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债权人可主张合同无效。
-
税务方面的考虑:
- 故意签订低价合同以逃避税收,可能构成逃税行为,税务机关有权进行稽查并要求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甚至处以罚款。
- 合同价格应反映真实的交易金额,以确保纳税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低价合同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低价合同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
二手房买卖中的阴阳合同:
- 案例:刘女士通过中介购买了一套房产,实际成交价为48万元,但为了避税,中介建议将网签合同的价格写低至28万元。最终,刘女士不仅没有少交税,反而在未来出售房屋时可能面临更高的税费,因为税务部门以评估价460462元为基数征税,而她的购房发票上显示的买入价仅为28万元。
-
房屋买卖中的低价转让:
- 案例:董某因拖欠债务,将其名下的两套住房以10万元的总价转让给赵某,远低于实际购买价31万元。债权人张某发现后,认为董某与赵某恶意串通,损害其合法权益,遂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该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认为赵某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受让房屋,且知晓董某的债务情况。
-
商家标价失误引发的低价合同:
- 案例:浙江某公司在京东商城的官方旗舰店因标价失误,将“全脂益生菌驼奶粉”单价定为2元(原价远高于此)。消费者王某大量下单后,公司拒绝发货并要求退款。法院最终判决公司继续履行合同,交付商品,因公司未能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
-
以房抵债中的低价合同:
- 案例:小芹因欠债,将其名下的一套房屋以7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弟弟小友,远低于市场价。债权人殷某发现后,认为小芹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房产,损害其债权,遂请求法院撤销该交易。法院最终支持了殷某的请求,认为小友明知小芹的行为将损害其债权实现。
签订低价合同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风险
签订低价合同时,需要注意以下法律风险:
-
合同无效风险: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价格应当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不得恶意压低或抬高价格。如果企业低价签订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恶意压低价格,从而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
法律合规风险:低价合同可能涉及违法行为,例如违反强制性规定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这也会导致合同无效。
-
税务风险:在某些情况下,低价合同可能被用作逃避税费的手段,例如在二手房交易中常见的“做低合同价”现象。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合同无效,还可能引发税务部门的处罚。
-
违约责任风险:低价合同中,如果未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和赔偿条款,可能会导致在发生争议时无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
市场竞争力下降风险:长期以低价签订合同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最终可能导致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利益受损。
-
合同履行风险:在低价合同中,如果一方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另一方可能会面临无法追回损失的风险,尤其是在低价中标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可能因成本控制困难而无法按合同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