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及以上行政区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统筹 :
- 原则上以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也可以县(市)为统筹单位。京津沪原则上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统筹。
- 省级统筹 :
- 2010年出台的社会保险法提出“基本医保要实现省级统筹”,最早实行省级统筹的省份包括上海、北京等直辖市。上海早在2000年就实现了职工医保在全市范围内的统筹,北京和天津相继也在2001年实现了职工医保全市统筹。2024年起,四川省和辽宁省已经相继出台相关规定,将逐步推动医保省级统筹工作。
- 地(市)州统筹 :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原则上以地(市)州为统筹单位,少数经济不发达和医疗消费水平差异过大的地(市)州和不具备以市级行政区为统筹单位条件的,可实行县(市)统筹。
- 县级统筹 :
- 全国多数地区为县级统筹,正在进行提高统筹层次的工作。
建议
-
提高统筹层次 :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有助于实现更公平的医疗保障,减少地区间的医疗资源差异,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
完善省级统筹 :各省应继续推进省级统筹,确保各地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同时解决异地就医结算等问题。
-
加强管理服务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包括制定“三个目录”、实行“两个定点”、采用“一个结算办法”,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参保人员能够享有更加公平、高效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