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是大脑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缺氧、营养缺失,进而引发脑功能障碍或损伤的疾病,轻则头晕乏力,重可致偏瘫甚至死亡。其核心机制包括血管阻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液成分改变,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
病因与分类
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如脑梗死(血管完全阻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4小时内症状消失);慢性则因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认知衰退。诱因涵盖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血液黏稠度异常及颈椎病变等。 -
典型症状
- 急性表现:突发偏瘫、言语障碍、视力模糊或丧失、平衡失调,严重者昏迷。
- 慢性信号:持续头晕、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肢体麻木,易被误认为“亚健康”。
-
高危人群与预防
60岁以上、三高患者、吸烟酗酒者及长期压力大的人群风险最高。预防需控三高、戒烟限酒、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并注重低盐低脂饮食。颈椎病患者需避免久坐,定期活动颈部。 -
治疗与康复
急性期需溶栓或取栓手术,慢性期以药物(抗血小板、扩血管)为主,结合中医调理气血。康复阶段强调肢体功能训练和认知疗法,早期干预可显著减少后遗症。
提示:若出现一过性黑蒙、不明原因跌倒或性格突变,务必立即就医。定期颈动脉超声和脑血流检查能提前发现隐患,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健康生活方式是远离脑缺血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