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家狗咬了之后肿了,感染概率约为15%-20%,具体风险取决于伤口深度、处理方式和狗的免疫状态。及时清洗消毒可降低感染率,但若出现红肿加剧、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
感染风险因素
- 伤口类型:穿透性咬伤(如犬齿刺入)感染率更高,因细菌易深入组织。浅表划伤感染风险较低。
- 清洁程度:未及时用肥皂水冲洗的伤口感染概率提升50%。建议持续冲洗15分钟以上。
- 狗的健康:若狗未接种狂犬疫苗或口腔有疾病(如牙周炎),细菌或病毒传播风险显著增加。
-
常见病原体
- 巴斯德菌:占狗咬感染病例的50%,24小时内可引发剧痛、化脓。
- 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伤口周围硬结红肿,可能伴随发热。
- 厌氧菌:深部伤口需警惕,可能引发组织坏死。
-
关键处理步骤
- 即刻处理:挤压伤口排血,用碘伏或酒精消毒,覆盖无菌敷料。
- 医学评估:深度伤口或面部咬伤需在6小时内就医,医生可能建议破伤风加强针或抗生素预防。
- 观察期:72小时内红肿未消退或出现跳痛,提示感染进展。
即使家养犬接种齐全,也不可忽视伤口护理。肿胀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体温升高,必须接受专业医疗干预,避免败血症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