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养狗咬伤后,若出现伤口出血、皮肤贯穿伤、黏膜接触动物唾液,或后续出现发热、恐水、吞咽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即接种狂犬疫苗并注射免疫球蛋白。 即使宠物已接种疫苗,暴露后处置仍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
必须紧急处理的情况
- 伤口类型:皮肤被咬破出血、贯穿性伤口、黏膜接触狗唾液(如被舔舐眼睛或口腔)。
- 症状发展:咬伤后数日出现发热、头痛、伤口麻木或刺痛感,后续恐水、怕风、咽喉痉挛等典型狂犬病症状。
-
伤口处理步骤
- 立即挤压伤口排血,用20%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以上,再用碘伏消毒。
- 避免包扎伤口,保持开放状态以利于排毒。
-
疫苗接种方案
- 从未接种者需按“5针法”注射(当天、第3、7、14、28天);五年内接种过者可简化加强2针。
- 严重咬伤者需联合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直接中和病毒。
-
后续症状监测
- 即使接种疫苗,仍需观察狗的健康状态10天。若狗死亡或出现狂犬病症状,需立即就医复查。
- 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轻微反应,但若出现过敏或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需紧急医疗干预。
提示:狂犬病致死率近100%,暴露后24小时内处置是关键。即使家养狗接种记录齐全,也无法完全排除风险,务必遵循“冲洗-消毒-接种”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