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狗咬伤后,若出现伤口红肿渗液、发热头痛、恐水怕风或肌肉痉挛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并接种狂犬病疫苗。即使伤口轻微或宠物已接种疫苗,仍存在感染风险,需根据暴露等级规范处理。
-
关键症状识别
- 伤口感染:红肿、疼痛、渗液,可能伴随化脓或发热。
- 狂犬病风险:发热、头痛、呕吐、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一旦发病致死率近100%。
- 过敏反应:皮疹、瘙痒或呼吸困难,需紧急抗过敏治疗。
-
暴露分级与处置
- Ⅰ级(接触无破损皮肤):仅需肥皂水清洗,无需接种疫苗。
- Ⅱ级(轻微咬伤无出血):彻底冲洗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
- Ⅲ级(贯穿性咬伤或黏膜污染):立即冲洗伤口,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疫苗。
-
伤口处理步骤
- 挤压污血后,用肥皂水与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
- 消毒用碘伏或酒精,避免包扎或缝合以利排毒。
-
疫苗接种程序
- 5针法:暴露后第0、3、7、14、28天各1剂。
- 4针法(“2-1-1”):第0天2剂,第7、21天各1剂。
总结:被咬后无论症状轻重,均应第一时间彻底清洗伤口并就医评估。狂犬病疫苗无禁忌人群,孕妇、儿童均需全程接种。日常避免接触陌生动物,宠物定期免疫可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