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狗咬伤后,确认自身安全需抓住三个关键点: 立即彻底清洗伤口(肥皂水+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判断犬只健康状况(是否接种疫苗、有无异常行为)、及时就医评估(根据暴露等级接种疫苗或免疫球蛋白)。若伤口较深或位于头颈部,需额外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分点展开:
-
伤口处理优先级最高
无论犬只是否健康,第一时间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可清除90%以上病毒。避免挤压或包扎伤口,保持开放状态利于排毒。若伤口已结痂,仍需去除痂皮彻底消毒。 -
犬只信息决定风险等级
确认咬人犬是否接种狂犬疫苗(家养犬需查看免疫证明),观察10天内是否出现狂躁、流涎等异常症状。若为流浪犬或无法追踪,直接按最高风险处理。 -
暴露等级对应医疗措施
- Ⅰ级(皮肤无破损):仅清洗即可。
- Ⅱ级(轻微破皮无出血):清洗+全程疫苗接种(5针或“2-1-1”程序)。
- Ⅲ级(贯穿伤或黏膜接触):清洗+疫苗+免疫球蛋白联合处置。头面部伤口即使轻微也按Ⅲ级处理。
-
潜伏期观察与误区澄清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期间无症状不代表安全。切勿相信“十日观察法可替代疫苗接种”,该方法仅适用于家养犬且需同步接种疫苗。孕妇、婴幼儿暴露后均需按标准流程处置。
总结提示:
狂犬病致死率100%,但暴露后规范处置可100%预防。即使犬只健康,也应完成全程疫苗接种(28天内5针)。记录犬只特征、保存就诊凭证,若10日内犬只死亡需立即上报疾控部门。日常避免接触陌生犬只,为宠物定期补种疫苗是根本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