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伤口紧急处理
用流动清水配合肥皂(或弱碱性清洁剂)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尽可能清除唾液和污染物。冲洗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表面,切忌挤压、包扎或涂抹药膏,以免加速病毒扩散。若伤口较深或出血量大,需加压止血并保持伤肢低于心脏位置,避免剧烈活动。 -
医疗评估与疫苗接种
前往医院后,医生会根据伤口位置、深度及咬伤情境判断狂犬病暴露等级:- Ⅰ级暴露(完整皮肤接触):无需特殊处理;
- Ⅱ级暴露(轻微破皮无出血):需接种狂犬疫苗;
- Ⅲ级暴露(出血或黏膜接触):立即注射狂犬疫苗+免疫球蛋白。
疫苗接种通常需按0、3、7、14、28天完成5针程序,不可中断。若此前已接种过全程疫苗,则需强化2针。
-
预防感染与并发症监测
除狂犬病外,需警惕细菌感染(如破伤风)。若5年内未接种破伤风疫苗,需追加注射。观察伤口是否红肿、化脓或发热,出现异常需及时复诊。被咬后24小时内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降低感染风险,但需遵医嘱。 -
后续行为管理
尽量确认咬人犬只的健康状况:若为家养犬,观察10天内是否出现异常(如狂躁、流涎);若为流浪犬或无法追踪,默认按高风险处理。避免接触其他动物直至完成疫苗接种,同时减少辛辣饮食、饮酒及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提示:即使伤口微小或被自家宠物所伤,也不可忽视狂犬病风险。该病一旦发病致死率近100%,及时规范处理是唯一有效预防手段。偏远地区若无疫苗,需立即前往县级以上疾控中心或医院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