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确实会导致困倦,主要与褪黑素分泌增加、雨声的催眠效应、空气含氧量降低以及进化本能等因素有关。
-
褪黑素水平升高:阴雨天光线昏暗,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多。这种激素负责调节睡眠节律,光照不足时会触发困意,类似夜晚的生理反应。
-
雨声的“白噪音”效应:雨滴声属于舒缓的白噪音,能诱导大脑产生α波,使人放松并接近睡眠状态。这种规律的声音也被用于临床辅助治疗失眠。
-
低氧环境的影响:雨天气压低,空气中氧含量减少,大脑因供氧不足会降低兴奋性,转而进入节能模式,表现为疲倦和嗜睡。
-
湿度与负离子的作用:潮湿环境中负离子浓度升高,虽能改善呼吸和心血管功能,但过量会引发镇静效果,进一步加重困意。
-
进化遗留的“安全感”:远古人类在雨天较少遭遇野兽威胁,这种放松警惕的本能可能被保留至今,阴雨时潜意识会触发休息信号。
若想缓解雨天困倦,可适度增加室内光照、短暂午休或听轻快音乐调节状态,但无需过度抗拒——这是身体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