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中暑高热是异常现象,属于中医“阴暑”范畴,需警惕体温骤升与寒热交替的病理反应。其本质是体表受寒后腠理闭合,导致内热无法散出,引发高热与寒战并存的矛盾症状,严重时可致器官损伤甚至猝死。
中暑高热通常分为阳暑(暴晒型)和阴暑(受寒型)。阳暑表现为皮肤灼热、大汗口渴,体温可达40℃以上;而阴暑因突然接触冷环境或冷饮,体表骤寒但内脏持续产热,出现恶寒无汗与高热(38.5℃~40℃)共存的现象。这类高热会加速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引发热射病。
回寒中暑的典型症状包括三个阶段:初期寒战(肌肉颤抖、皮肤苍白)、中期高热(体温飙升伴头痛呕吐)、后期衰竭(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因体温调节能力弱而出现危象。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骤冷骤热:出汗后待体温自然下降再进入空调房,冷饮需小口慢饮;急救时需同步解表散寒(如藿香正气水)和物理降温(温水擦拭腋窝)。若高热持续2小时未退或出现抽搐,必须立即就医。
夏季防暑需辨证施治——阳暑要散热,阴暑需散寒。尤其警惕“冰箱病”等现代生活方式诱发的阴暑,保持环境温度过渡的缓冲空间,才能有效避免寒热交攻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