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冻伤是正常现象,尤其在低温潮湿环境下易发生,但需警惕其可能引发的皮肤损伤甚至组织坏死。 潮湿会加速体表热量流失,使皮肤在冰点以上温度即可出现冻伤,常见于手、足、耳等末梢部位,表现为红肿、水疱或麻木感。正确识别和处理可避免病情恶化。
湿冷环境(如0-10℃)会引发非冻结性冻伤,典型表现为冻疮或战壕足。皮肤血管因持续收缩扩张导致淤血、水肿,严重时出现水疱或溃烂。长江流域等湿冷地区发病率甚至高于干冷北方,因湿度高且缺乏供暖设施。若未及时干预,可能继发感染或留下色素沉着。
快速复温是急救核心。立即脱离湿冷环境,用40℃温水浸泡患处15-30分钟至皮肤转红润,避免揉搓或烤火。轻微冻伤可涂抹冻伤膏,大水疱需消毒引流;若出现黑褐色坏死或全身寒颤,需紧急就医。预防关键在于防潮保暖——穿戴防水手套、勤换湿袜,户外活动时每半小时检查肢体末梢血液循环。
冬季需特别关注儿童、糖尿病患者等易感人群。记住:湿冷比干冷更易引发冻伤,早发现、科学复温能最大限度减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