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抑郁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或“情绪中暑”,与气候、神经递质变化及社会压力密切相关。约10%的抑郁症患者夏季症状加重,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失眠等,但通过科学调节可有效缓解。
-
高温对情绪的影响机制
气温超过35℃时,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受干扰,血清素和多巴胺分泌减少,导致愉悦感下降、攻击性增强。睡眠质量差、电解质失衡会放大烦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
高危人群与典型表现
青少年、高压职场人群及原有精神疾病患者更易受影响。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部分人伴随行为失控(如砸东西)或自我否定(如“我只是懒”)。 -
科学应对策略
- 物理降温:保持环境凉爽,空调温度设为26℃左右,避免正午外出。
- 规律作息:固定睡眠时间,午休不超过30分钟,避免熬夜加重疲劳。
- 运动调节:选择早晚游泳、瑜伽等温和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
- 心理干预:冥想、呼吸训练可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
需警惕的信号
若情绪低落持续两周以上,伴随食欲骤减、社交回避或自杀念头,需及时就医,排除抑郁症复发风险。
高温抑郁是身体对极端环境的自然反应,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主动调节。合理防暑、维持身心平衡,才能平稳度过“情绪中暑”高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