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时节防止中暑痉挛的关键在于及时补充电解质、科学降温、合理调整活动强度,并关注高风险人群的特殊需求。 尽管回寒天气气温波动较大,但高温高湿环境仍可能引发中暑痉挛,需通过以下措施综合预防:
-
电解质优先:大量出汗会导致钠、钾流失,引发肌肉痉挛。建议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避免单纯补水造成稀释性低钠。糖尿病患者或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调整摄入量。
-
动态调节体温:回寒天气可能伴随突然升温,需灵活增减衣物。选择透气速干的浅色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若出现头晕、口渴等先兆症状,立即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散热。
-
分时段活动:避开正午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作业或运动,将高强度活动安排在早晚较凉爽时段。运动前后充分热身拉伸,避免肌肉因冷热交替突然抽搐。
-
高危人群强化防护: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保持室内通风,必要时使用空调除湿。可备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但避免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
-
应急处理四步法:若发生痉挛,迅速转移至阴凉处→补充电解质饮料→轻柔按摩抽搐部位→用温水(非冰水)敷肌肉。若伴随意识模糊或高热,需立即送医。
回寒天气防暑常被忽视,但气温骤升时中暑风险仍存。建议随身携带盐丸或电解质粉,养成定时饮水习惯,同时关注天气预报,灵活调整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