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脱水热的核心在于及时补水和调节体温,尤其在高温环境下需重点关注水分摄入、环境降温及体征监测。关键措施包括:每小时补充200-300ml电解质水、保持环境温度22-24℃、穿透气衣物,并警惕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等脱水信号。
-
科学补水
高温时每小时饮用含钠钾的电解质水(如口服补液盐),避免单纯喝白开水稀释体液浓度。母乳喂养的婴儿需增加喂奶频率,人工喂养者可适当补充5%葡萄糖水。 -
环境调控
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使用空调或风扇辅助降温,但避免直吹。外出时选择阴凉时段,穿戴宽檐帽和浅色棉质衣物反射热量。 -
物理散热
用温水(非冰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水分蒸发可加速散热。避免包裹过厚,婴儿应松开襁褓,穿单层透气衣物。 -
症状识别
观察尿量(每小时少于1次提示脱水)、皮肤弹性(捏起后回弹慢)及精神状态。若出现眼窝凹陷或持续高热38.5℃以上,需立即就医。 -
特殊人群护理
新生儿和老人需定时强制饮水,运动员或户外工作者可提前预补水(活动前30分钟500ml)。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血糖,避免高糖饮料加重脱水。
提示:脱水热可能快速恶化,尤其儿童和慢性病患者。随身携带补水工具,如便携式电解质粉或喷雾降温仪,并定期培训家庭成员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