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季气温将呈现“冷暖交替”的显著特征,整体偏冷但极端性减弱,需警惕阶段性寒潮与区域性异常。受三重拉尼娜现象、全球变暖及大气环流异常共同影响,今年冬季可能出现“两头冷、中间暖”的波动格局,春节前后或迎来短暂极寒,但类似2008年的持续极寒大雪概率较低。
-
气候驱动因素复杂化
拉尼娜现象连续第三年影响我国,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全球变暖背景削弱了其极端性。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西伯利亚高压波动形成拉锯,使得冬季气温呈现“骤冷骤暖”的锯齿状变化,而非持续低温。 -
时间维度上的冷暖分化
2025年1月“三九”“四九”期间(1月8日-25日)可能出现阶段性严寒,北方局部降温达8℃以上;而春节(1月29日)后受立春节气影响,冷空气反扑可能导致“倒春寒”,但整体回暖趋势不变。南方湿冷体感显著,需防范冻雨灾害。 -
空间差异与极端事件
北方地区寒潮频次增加但强度中等,呼伦贝尔等局地可能跌破-40℃;西南地区受地形影响气温偏低,而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可能出现“暖冬”假象,实际体感因湿度大更显阴冷。全国范围内单日气温波动可达10℃以上。 -
长期趋势与短期异常并存
尽管2025年可能跻身全球最热年份前三,但冬季短期气候受海洋-大气耦合作用主导。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快速转换加剧了预测难度,传统农谚“小寒不寒大寒寒”等经验法则需结合现代气象模型综合判断。
建议公众通过权威渠道获取15天内的精细化预报,冬季防寒需采用“分层灵活应对”策略,尤其关注老人儿童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农业、交通等领域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冰冻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