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综合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
一、因“矩州”谐音得名
-
历史渊源
公元974年,宋朝时期今贵阳一带的土著首领普贵率部归顺北宋,因当地语言中“矩”与“贵”发音相近,宋太祖赵匡胤在《赐普贵敕》中首次使用“贵州”一词,赞誉其“远在要荒”,标志着贵州正式纳入中原政权版图。
-
官方文书佐证
宋朝后续文献中多次出现“贵州”表述,至明清时期逐渐固定为省级行政区划名称。
二、与彝族文化相关
-
罗氏鬼国改称
唐宋时期,彝族先民在贵州建立“罗氏鬼国”或“罗施鬼国”,因“鬼”字带有贬义,后改为“贵”,寓意此地虽偏远却珍贵。
-
黔首文化的延伸
贵州古代文献中已出现“黔”字,指代当地居民,如秦朝设置“黔中郡”时便已使用。
三、地理特征因素
-
物资匮乏的象征
贵州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物资运输成本高,故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说,但此说法缺乏直接文献依据。
补充说明
-
“黔”的别称 :贵州简称“黔”,源于秦朝设置的“黔中郡”,与“贵州”同源但侧重点不同(“黔”更强调地理特征)。
-
历史演变 :贵州作为省名正式确立于明永乐年间(1413年),而“贵州”作为地名则始于北宋。
贵州名称是历史、文化、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承载着中原政权对边疆的认知,也反映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