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表通过标注每日高低潮的时间和潮高,帮助判断涨潮退潮周期,关键亮点在于掌握潮汐表结构、时间标记规律、潮高数值解读以及安全活动时段选择。
退潮表通常以农历或公历日期为横轴,标注当日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具体时间(如“10:15 高”)。潮汐周期约12小时25分钟,相邻高低潮间隔约6小时。涨潮阶段从低潮时间开始,海水逐渐上涨至高潮点;退潮则相反。
潮高数值决定水位变化幅度。潮高单位为厘米或米,高潮数值越大,涨潮时水位越高;低潮数值越小,退潮后露出的滩涂或礁石区域越广。例如,大潮期(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潮差最大,适合赶海或观察潮间带生物;小潮期潮差小,水流平缓,适宜游泳或垂钓。
结合活动需求选择时段:赶海、挖贝类需在低潮前1-2小时抵达,退潮后裸露区域大;船舶进出港口需避开低潮,防止搁浅;摄影或观景可参考高潮时间捕捉海浪拍岸的瞬间。
安全提示:警惕“回潮期”(高潮后1小时),水流速度加快,避免在礁石或滩涂逗留;潮汐表需结合当地气象,大风或暴雨可能扰乱常规潮汐规律。
掌握退潮表的核心数据与规律,可精准预判水域变化,确保活动安全高效。建议提前1-3天查询最新潮汐表,并根据实际地理位置核对数据(沿海地区潮汐时间可能相差数十分钟)。